杰西卡·利文斯顿(Jessica Livingston)是硅谷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以下简称YC)的联合创始人,她也是“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的妻子。利文斯顿在个人博客的一篇文章中,从自己的成长故事出发,给创业者提出了6条建议。公众号“译指禅”编译了这篇文章。
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腾讯CEO马化腾描述了他认为一个年轻人创业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他对年轻人创业的建议。
顺为资本合伙人周航,曾经是易到用车创始人。2018年,周航出版了新书《重新理解创业》,总结了自己多年创业的所得所思。在接受36氪采访时,周航分享了他在创业和投资方面的一些想法。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在今年调研了101家中国独角兽公司的CEO。郭誉清是普华永道中国的合伙人,11月27日,她在36氪WISE峰会上,谈到了他们所了解的独角兽行业分布、独角兽的成功秘诀以及初创公司与独角兽之间的差距。
36氪结合所做的针对创业者的调查,以及对一些个案的采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在2018年,“水大鱼大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黄金10年,就此画上了句号。”这个观点在创业圈内引发了不少讨论,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谈到创业公司,人们总会想到“快速增长”,或者是“急速扩张”。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做“闪电式扩张”。他觉得这个词比“急速扩张”更准确。
近些年,创业是一个很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科技行业,出现了一批明星创业公司。所以,人们经常会关注公司的估值、上市等媒体报道。不过,顺为资本合伙人周航在《重新理解创业》这本书里说,创业虽然有着高光时刻,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低谷徘徊,很多企业都有相对低谷的状态。周航曾经创办了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易到,他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终身创业者”。《重新理解创业》这本书,就是他多年创业的反思和总结。
一般来说,初创企业是很难战胜大公司的。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YC总裁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YC创业课堂上,总结了那些战胜了大公司的初创企业的三个常见特征。微信公众号“Y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介绍了奥特曼的观点。
Hyperice是一家运动康复品牌公司。它的产品包括压缩冰袋、健身滚轴等。它的创始人安东尼·卡茨(Anthony Katz)自己就是一个运动爱好者。30岁之后,卡茨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好,也容易受到伤病困扰。于是,他意识到了运动康复的重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创办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产品,受到了很多篮球、橄榄球运动员的欢迎。卡茨在财富中文网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学到的事情。
面对一家创业公司,投资人和创业者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得到订阅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主理人吴军,在上海交大EMBA的创业训练营上,针对几家创业公司的融资案例,分享了他对创业和融资的一些看法。吴军认为,面对创业公司要融资时,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存在以下5个认知差。
《公司》杂志网站(Inc.com)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三位投资人用来判断创业者的方法:问他们周末干了什么。36氪编译了这篇文章。
社交应用Snapchat的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是一名90后,他在2014年就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2017年公司上市之后,市值一度达到300亿美元,但如今Snapchat的发展并不顺利,股价不及最高时的三分之一。斯皮格尔在一份内部备忘录里,反思了Snapchat一路走来的教训。猎云网翻译了这篇文章。
纵横文学CEO张云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创业者应该走一条“非共识之路”。“非共识”就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和共识,它可以帮你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微信公众号“卢泓言”介绍了演讲内容,演讲全文你可以在首页查看“总编辑之选”栏目。
在同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的对话中,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阐述了一些他对创业和商业的看法,涉及信念、竞争、面对拒绝和对待年轻人。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Linked ln)的联合创始人。在硅谷,他是最有名的天使投资人之一,曾投资过60多家创业公司,其中就包括早期的Facebook。这个月,他和另一位学者克里斯-叶(Chris Yeh)合著出版了一本新书《闪电扩张》(Biltzscaling),讲述了初创公司如何抓住时机快速扩张,打败竞争对手,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商业逻辑。《财富》杂志和《哈佛商业评论》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创办投资机构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一直是华人在跨国科技公司中任职的佼佼者。他曾在硅谷工作多年,后来到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还曾经作为谷歌大中华区总裁,领导谷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创办了创新工场之后,李开复开始更多地和中国本土的创业者打交道。因此,他对美国科技公司和中国本土科技公司都非常熟悉。
彼得·维斯特巴卡(Peter Vesterbacka)是爆款游戏《愤怒的小鸟》的联合创始人。接受新媒体“造就”采访时,他提到自己在开发游戏和创业过程中的两条心得。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功的企业在创立时就要有宏伟的目标和抱负,这样才能成功。然而盖伊·川崎认为事实正相反,他认为伟大的企业创立之初都是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盖伊·川崎曾经是苹果公司前首席布道官,和乔布斯一起工作过。如今他是风险投资公司车库科技创投的联合创始人,他的著作《创业的艺术》也是很多创业者的必读书目。在混沌大学的课堂上,他分享了这几个创业公司在创立之时需要问自己的问题。
站在今天这个创投圈相对低潮的时间点,顺为基金合伙人赖晓凌在回望过去几年的创投市场时,给出了一个判断:2013年是中国创投行业的分水岭。他是在接受《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记者刘素宏采访时这样总结的。
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是一位传奇投资人。他职业生涯中被人提及最多的一笔投资,是在脸书(Facebook)发展初期对这家未来巨头公司的投资,成为仅次于扎克伯格的第二大股东。因为这笔投资,布雷耶曾经连续数年在《福布斯》杂志的科技界最佳风险投资人排名中名列榜首。布雷耶的投资公司在中国和美国都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