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同情心、同理心这两个词。不少学者和企业家也把是否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有多强视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做互联网产品方面,在产品经理界名望很高的产品经理,现任滴滴副总裁俞军就说过,他在看产品新人时,会认为同理心是最关键的,“产品经理必须有同理心”。
那么,同理心究竟指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同理心就更强?同理心可以培养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教授黄亚生在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同情、同理心和同理圈的概念 ,理解了这几个概念,就能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是同情(Sympathy)和同理(Empathy)的差异。黄亚生引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观点说,同理不仅仅是对他人的不幸产生怜悯、感到悲哀,而是把自己和他人换位,用他人的视角去理解他人的处境。通过这种换位思维的能力,一个人就能够让自己感受到他人的感觉和感情。而同情,一般情况下,仅仅是指对他人的不幸感到怜悯和悲哀,但并没有通过换位思考去感受他人的感受。
人为什么会换位思维?或者说,一个人为什么要主动站在其他人角度来看问题?答案是,具备换位思维的人往往也具有一种时空概念,也就是,我会从你今天的处境,推导出我明天可能的处境。因此,人的同理心并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考虑到自己的代入行为。这就可以推导出,人的自私和人具备同理心是没有本质矛盾的。亚当·斯密说:“啊,人是自私的,但其实人也不是那么自私,人也是具有同情心的。”这句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概念是同理圈(circle of empathy)。同理心的作用和影响是有一定的范围和阶层限制的,并不存在广泛的、普遍的、无条件的同理心。同理圈可以理解为同理心发生作用的范围。
黄亚生教授引用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中国地震假说”。亚当·斯密写道:“假如中国这个伟大帝国连同其全部亿万居民突然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觉得,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他会忧心忡忡地想到人世无常,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就这样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可是当悲天悯人、深谋远虑全都过去以后,他就会像平常一样优哉游哉地做生意、寻开心,好像这种不幸的事件从未发生过。哪怕是他自己遇到的最小的麻烦,都会让他更为紧张不安。”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道德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当时中国和欧洲的通讯还没有那么发达,距离感因此也更强。
18世纪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用同心圆(concentric circle)来表达同理圈的概念。同心圆的中间是自己,往外依次是家人、亲密朋友、普通朋友、同阶层群体、同国家群体、同人种群体、其他人、甚至延伸到其他生物。一个人的同理心随着同心圆的向外扩展而逐渐减少。拿地震来比喻的话,中间最强烈,越往外力量越小。
黄亚生提出,影响同理圈的,除了血缘、民族等之外,还有人的认知和理智能力。同理有理智、推理和道理的成分在其中,因此,即使一个人的同情程度是给定的,同理程度也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被后天培训的。黄亚生教授说:“人类文明就是一段从一个小的同理圈向一个大的同理圈演化的历史。”
黄亚生用同理圈的概念来解释一些恶性社会新闻。比如一个抱着孩子的女性,因为没有配合警察执法,被警察摔倒在地,孩子也摔在地上,这是一个很多人讨论的社会新闻。这名警察肯定不会愿意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被人这么对待。他这样对别人,说明他的同理圈只覆盖到了自己的家人。但是他缺乏时空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某种意义上默认,如果未来发生同样情况,另一位警察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处置抱着孩子的他自己的妻子。因此,其实是理智和认知能力缺失导致了他的同理圈范围局限以及缺乏同理心。
以上就是经济学家黄亚生对同情、同理心和同理圈概念的解释,希望对你理解同理心这个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有帮助。
讨论区
拓荒牛JACKGAO2.3 留言:
在我看来,情商高和有同理心是一回事,都是特别照顾别人的感受。
也就是因为你特别在乎别人的感受,所以你做的产品,肯定特别符合别人的真实的需求,这是你要做出来的一款成功的产品的基础。
又是因为你特别在乎别人感受,所以一张嘴说话。大家的判断就是你对我没有敌意,让人有一种确定性的感觉,所以必然会放松警惕,也就能跟你说实话。作为一个情商高的人,也就能从这些信息当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方便自己进一步决策,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的就是,毫无底线的对别人好,是不是情商高?我认为不是。因为你这个毫无底线的对别人好,未必是别人真实想要的,也未必就是符合他的真实需求,或者实际感受。相反,毫无底线对别人好,可能让人对你非常的反感,认为你没有原则。
冯琨 留言:
另外,“同理圈”的扩大与认知范围的扩大有关,文章例子里的那个“中国地震假说”,那个时代的欧洲人,确实对于中国没什么概念,但是如果经常通过各种消息渠道多了解世界,还是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情况的。
比如随着我们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了解,就越发的反对商业捕鲸、虐杀海豚、海豹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容易认为相似的物种会有和我们相似的伤害感受。
厚德载物026 留言:
Situyg 留言:
sosohee 留言:
同理:照顾到了别人的感受,同思考到了别人的需求。
同理圈,认知和智力的提升,会增大同理心的范围。
iportne 留言:
人本能上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来自于家庭和父母的知识使自己发现,自己和父母是一样的,而自己也会变成父母,这种路径使得人具备了孝心,广义上来看,这是一种同理心。
进而,小孩子中因为体格,学习,家境不同会互相歧视,而随着知识的增加,他们会发现,这些不同都有路径可以互相转化,因而歧视会淡化,这也是一种同理心。
随着知识的进一步获取,人们会发现,疾病,贫穷,低等种族,小众性取向都是有路径可达时,人们就会具备这些同理心。
从这个角度来讲,阶级流动性与同理心的强弱是有一定正相关性的。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上层可能有很强的同情心,而基于对流动性的认识,他们大概不会有很强的同理心。
幸村三分一 留言:
刘靖 留言:
斌 留言:
波仔 留言:
魏彬 留言:
同理是带入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原因解决方式方法。(想了做不做是另一回事)
同理圈是同情进而同理的范围。受各种条件影响,亲疏,责任,位置,地位,关系等等影响。